对于台州人而言,他不仅是“台州式硬气”的一位典型代表,更是天台山文化的一张“金名片”,他就是革命英烈、现代散文家、翻译家陆蠡,故乡星空一颗璀璨的星。在陆蠡牺牲80周年之际,记者采访了一直潜心陆蠡研究的女学者——dhy大红鹰注册送35元的邱熠,并被她的苦心孤诣所感动。
寻访陆蠡故居
“铁肩担道义,妙手著文章”,这句话用在陆蠡身上,恰如其分。
陆蠡(1908-1942),原名陆考源,天台县平桥镇岩头下村人,生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四月十七日(公历1908年5月16日),1942年7月被日寇杀害,时年34岁。他留有散文集《海星》《竹刀》和《囚绿记》,还有《葛莱齐拉》《烟》和《罗亭》等译著,以及一些未曾成书的手稿和遗作等。他为中国文学史添上了沉甸甸且不可替代的闪光一笔。
但是一直以来,关于陆蠡的学术研究大多以中学语文教师撰写的赏析文章为主,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人为数不多,邱熠就是其中一个。在6年多的时间里,她怀揣着那个遥不可及的“梦想”,犹如“苦行僧”一般义无反顾地跋涉在这条路上。
邱熠对陆蠡的最初印象,源于大学时的现代文学教材。上面写及陆蠡,仅一句话,而且是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位有影响力的散文家丽尼放在一起的。那时她便记住老师说“陆蠡是天台人,他是巴金的朋友”。后来,她读了陆蠡的散文集《海星》,对陆蠡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。
1989年暑假,邱熠曾抵达天台岩头下村,无意中步入陆蠡故居。回家后,她心中便有了牵挂,却不知自己该为这位台州籍的硬气作家做些什么。
时隔26年后的2015年元旦,她领着一位朋友再赴陆蠡故居。视线所及,是一座四合院,院内荒草萋萋,东边几间房的瓦片已所剩无几,其他房子都破败不堪,正对大门的房间,悬挂着陆蠡的照片。
第一次来,这里还有人居住,如今已成一座荒废的宅院。更令邱熠悲伤的是,寻路时,周边的年轻人几乎无人知晓陆蠡及其故居。但那一天,她有幸结识陆蠡的外甥王国松及其老伴——陆蠡的侄女陆肖英。
“也就从那天开始,我想趁陆蠡后人还健在的时候,考证他的生平,研究他的文学艺术成就,让世人能了解陆蠡。最起码的一点是,让更多家乡人熟知陆蠡。”邱熠说。
听亲属讲故事
为掌握陆蠡的一手资料,邱熠经常带着学生到王国松家。
2015年1月17日,小中风后的王国松虽然口齿不清,但基本上能讲述陆蠡的一些故事。陆肖英虽然耳朵听不见,但思路却很清晰,忆及往事,一点儿也不含糊。
那时在他们家,邱熠还看到了陆蠡及其父亲的画像,这两张照片,是她以往从没有看到过的。这次访谈,她从王国松的口中得知,王国松的母亲,就是陆蠡的姐姐陆秋芽(霞)——那个陆蠡闹着要跟她一起去读书的二姐。在邱熠原先掌握的资料里,并没有这些情况。
2015年11月21日上午,邱熠与学生一道,首先抵达了位于平桥二中的陆蠡纪念馆,拍摄了一些馆藏书籍照片。之后到王国松家,就上次访谈的材料进行确认。
但遗憾的是,10个月过去,王国松夫妇的身体每况愈下,已讲不清楚事情也听不明白邱熠的话了。
好在遇上一位热心的邻居,自告奋勇地叫来了陆肖英的妹妹陆文英。在村干部陆小勇家的墙外,陆文英又向她们讲了一些故事。
听完故事后,她们就随陆文英一起回了家。在家里,陆文英掏出她收藏的陆蠡散文集,还有陆蠡唯一的女儿陆莲英写给自己的一封信。陆莲英生活在杭州,那时已有80多岁。
邱熠一直想找个合适的机会去拜访她,由于多种原因,一直不能成行。但当陆莲英得知邱熠在搞陆蠡的研究时,就寄来一些资料的复印件,并给予她热情的鼓励。
2016年春节前夕,邱熠一行人又赴岩头下村。那时,王国松已卧病在床,陆肖英的状态也大不如从前。至此,对陆蠡近亲属的访谈基本结束了。
让历史真相还原
因陆蠡生前留下的资料不多,邱熠的研究难度很大。在梳理好陆蠡的生活脉络后,她把重点放在杭州和上海的档案馆和图书馆上。令她难忘的是,在她第三次去省档案馆时,终于找到之江大学的学生名录,她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,马上进行抄录(不能复印)。
之后她又去过杭州一次,直至将馆藏的陆蠡在之江大学读书的资料全都抄录下为止。但陆蠡在蕙兰中学读书时的资料,至今没能找到。
2015年“五一”,她与两位学生一道赴上海搜集资料。由于经费有限,她们就住廉价宾馆,吃泡面、啃面包。
一次,她们到上海档案馆,想查阅陆蠡入狱后的档案,却遭到工作人员婉言拒绝,“这些资料属于个人隐私,非亲属或亲属授权人不能查阅,而且这些资料是日本人的罪行证据,估计他们在投降时已经销毁,也有可能带到日本去了。”邱熠所要寻找当年陆蠡牺牲的资料,也就此搁浅。
还有一次,在上海图书馆,邱熠找到陆蠡曾经发表的文章。其中有不少没有收录进陆蠡生前编辑出版的散文集中。虽然没能查到陆蠡在上海学习、工作和生活的更多资料,但这一发现同样令她感到惊喜。复印来的资料非常模糊,在整理过程中,有的字迹辨认不出,邱熠只得让学校中文系毕业的阮秀竹老师一起帮忙整理;仍然有一些字看不清,她又请西安书法家刘养池辨认。
后来,邱熠又多次一个人奔赴上海,继续查找核实资料。
为了将每一分钟的时间都充分利用,她总是赶在档案馆和图书馆开门前去排队。面包是她事先准备的午餐,但有时为了节省啃面包的十几分钟,她就饿着肚子,直至下午闭馆。
潜心研究史料
搜集到陆蠡的一些资料后,如何开展研究,邱熠称自己最初找不到方向。台州学院的李建军教授从研究的角度到访谈的技巧,多次悉心给予她指导,让她逐渐理清思路。还有浙江大学教授黄健,虽素未谋面,也热心地给予帮助,并对邱熠的论文给予点评和指导。在他的帮助下,邱熠投稿至《新文学史料》的论文《陆蠡几条史实的考证》,得以顺利发表。
对于邱熠而言,静下心来做研究,那只有在寒暑假了。2015年暑假,她赴天台高明讲寺,切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,行游古寺,在寂静中苦读文献。
2016年暑假,她躲在石梁附近的一家民宿里写论文。有一个晚上,写累了出去散步,不小心被蜈蚣咬了一口。山上没有卫生院,看着脚背一下子红肿起来,邱熠的心揪紧了,打电话咨询一位医生朋友,得知要用一种草药捣烂敷上才行。民宿老板马上摸黑出去采摘草药,并热心地帮她敷上,总算平安无事。
从2015年至今,邱熠在研究陆蠡的路上,走过了近7个年头,收获满满。
她的课题《地域文化和时代风云坐标中的作家陆蠡》早已完成,并出版了自己的专著。
浙江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吴蓓对这一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,欣然为专著作序。现陆蠡文集的搜集、甄别、整理工作已接近尾声,搜集到的署名为“陆蠡”“圣泉”“大角”“陆敏”“卢蠡”的文章,共计9万多字,其内包括陆蠡的散文、评论、科普作品、翻译的寓言等。邱熠对这些文章进行了认真的整理、甄别,另加上一些未发表,但已收到陆蠡散文集《海星》《竹刀》《囚绿记》里的作品,编成《陆蠡文集》,共计16万多字。
如今此书的出版,只待经费问题解决。
新闻链接:https://appwap.taizhou.com.cn/tz/template/displayTemplate/news/newsDetail/36502/6830936.html?isShare=true&ukey=029882B9CD561507